
延伸阅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:一是“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是普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党的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不断丰富和发展。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,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这个战略部署把共同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比原来的“三步走”战略构想提前了15年。如果展望2035年的长远目标,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把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作为重要目标。共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志。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围绕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,从八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我国2035年总体发展目标。第一个方面是“经济实力、科技实力、综合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,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。二是准确把握、合理界定“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。考虑到发达国家门槛调整、国内物价水平和汇率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,科学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,必须坚持我国实际,准确把握和合理界定人均GDP达到适度中等水平的目标要求。发达国家。一般认为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应以2020年提出的标准为基础,以人均GDP超过发达国家门槛(2万美元以上)和2035年实现人均GDP较2020年翻一番(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)作为衡量国家达到国家变化水平的标准。第三,我国有条件、有能力实现“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的目标。基于2035年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、2020年翻一番(2020年不变价)的长期目标,考虑到2035年总人口预计每年减少0.20%左右,“十五五”和“十六五”期间GDP需要年均4.17%增长。考虑到要素供给、技术发展、制度变迁等各项条件,我国未来10年的潜在增长率完全有资格支撑年均4.17%的增长。只要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,坚持改革变革主动力,加快发展动能蓄积,充分释放经济增长潜力,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,就一定能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转型国家水平的目标。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百条研究问题和咨询建议》)策划:车玉明 协调员:万方、王子慧 文案:刘畅 设计:范山、王野
编辑:王志涛